引子
  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反腐方面的“老虎”“蒼蠅”一起打,央企負責人薪酬的科學調整……這些促進社會公正的有力舉措,受到了人們的期待和關註,得到了群眾的歡迎和認可。
  實際上,當前社會上的許多熱點、難點問題,都與社會公正息息相關。從街頭巷尾的百姓熱議,到大眾媒介的廣泛報道;從兩會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議,到各級政府的回應和落實……社會公正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註的焦點話題。
  另一方面,“蘿蔔招聘”、權錢交易、貧富懸殊、就業歧視等社會不公平現象,與當下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精神生活水平反差巨大,讓很多人覺得社會公正沒有同步提升,甚至不升反降。前門不走走後門,明規則抵不過潛規則,路見不平不敢援手……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對社會公正的認同度和踐行度也在走低,客觀上助推和加劇了社會不公。
  這些現象,令人深思,發人深省。如何全面理解公正這一核心價值理念?如何理性看待當前我國社會所存在的不公正現象?如何更好地消減社會不公,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社會個體,如何踐行?請看本期對話。
  核心價值觀的靈魂
  不存在絕對公正;要讓每個人得到其所應得的,承擔其所應承擔的
  問:什麼是公正?如何理解“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
  梅珍生:公正是社會成員對於社會是否合意的一種價值評判,它強調每個人都得到其所應得的,承擔其所應承擔的,具體表現在每個人的付出與所得之間保持一種比例上的平等。公正涉及的問題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最終指向人們對各自權利與利益的衡定。
  公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價值,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只在於最大限度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更體現在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公平分配上。
  當前我國正處在高速發展的轉型期,各種社會不公現象頻現。以公平正義為準則,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公正共享式的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追求和實現社會公正,是當今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最大公約數之一,也是集結最廣泛的社會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因素。
  潘維:從中國的歷史文化淵源來看,傳統的公正觀來源更多的是家庭倫理關係。因此,傳統的“公正”彈性比較大,不那麼清晰。《管子·牧民》中說: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是倫理道德規範,義是不凸顯張揚自己,廉就是光明正大廉潔自好,恥就是知羞恥。在這樣的傳統社會裡,社會關係的公正是由政治人物塑造的,他們公正,人們就支持,反之,自私自利,人民就不支持不服從。正如古語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劉黎:全面準確把握公正的內涵,必須歷史的、具體的、相對的分析。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認識是不同的,沒有恆定不變的公正標尺。我們必須把公正置於具體的領域,公平正義的實現受具體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制約,那種絕對完美的公正是不存在的。
  社會公正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公正問題解決得不好,就會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甚至引起社會動蕩。公正的價值有賴於全社會的崇尚和踐行,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社會轉型期的公正期待
  利益格局調整,貧富差距加大,身邊“小事”的不公等,加劇“公正焦慮”
  問:為什麼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卻有越來越多的人覺得當前社會缺少公正?
  梅珍生:我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多,社會利益格局打破了舊有的平衡,而新的利益分配又出現了向權力、資本、家世等優勢資源傾斜的格局,不同階層社會成員獲得的社會利益差距愈發增大,很多民眾的不公正感越來越強。
  公共權力這些在以往尤其是計劃經濟時代不能帶來財富的要素,現在成了增加個體財富的有效工具,而多數社會成員天然不具備這些要素,使其更容易對能力之外的利益獲得途徑持否定態度,從而加重了不公正感。
  當下,少數人利用不正當手段非法獲取社會財富的行為,其本質是對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創造的社會財富的不合理占有,很容易引發社會大多數成員的不公正感。
  在政策層面,我們要求初次分配註重效率,再次分配註重公平,用公民平等、機會平等、資源開放、公平競爭的公共政策,開闢不同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合理通道。但客觀地說,這些制度的頂層設計還不夠完善,制度在執行中被打折扣,又不能以較小的成本得到糾正,這是社會成員“公正焦慮”的主要原因。
  潘維: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數以億計的農民背井離鄉,去城市尋找更好的生活。市場的力量給我國計劃經濟下建立起來的社區組織帶來了不小的衝擊。由熟人構成的自然社區組織逐步弱化,整個社會“小家庭化”程度提升。
  各級政府、各個政府部門依法治國,能夠辦“大事”,卻不擅長解決人民生活中像私家車占用公共道路和社區公共空間、侵占了行人的權利這樣的“小事”。因為很多小事往往發生在沒有法律或法律模糊的地帶,或者是跨法規、跨部門管理的,解決非常困難。這類“小事”解決不好,日積月累拖成了“大事”,這種不公正的“小事”多了,漸漸地人們就會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公正感。
  人的生活可分成四個階段:被養、養小、送老、被送。對於大部分成年人而言,現如今養小和送老這兩件主要事情變得越來越困難,醫療和教育資源的不均等,直接導致上學難、看病難,這也是很多人覺得現在社會缺少公正的重要原因所在。
  劉黎: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問題日益凸顯,這可以說是當前我國社會公正的基本狀況。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前經濟社會快速轉型,體制機制還有不少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社會公正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有的還比較突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教育水平不斷提升,法律意識逐步增強,人們不斷向社會公正清單中填充新內容,對公正的心理期待越來越高;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群體不斷增多,人們對公正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當前我國社會公正問題凸顯,是經濟社會快速轉型發展和人們對公正的期待不斷提升綜合作用的結果,要高度重視,妥善解決,但不能因此否定我國在促進公正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國家社會個人皆應發力
  “破壞規則才能獲益、承擔責任就會吃虧”思維亟待破除;多措並舉培育公正之心
  問:如何更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社會和個人各自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梅珍生:首先,公正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從自身做起的自我踐行,也有賴於全社會的崇尚和實踐,應逐步破除“破壞規則才能獲益、承擔責任就會吃虧”的思維,在全社會樹立只有遵守規則、擔當責任才能收穫公正的理念。
  其次,要通過推動各項制度的落實來保障公正的實現。建立以公正為基本原則的制度體系,走民主法治之路,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正的重要途徑。
  第三,構建公平保障各種權益的社會體系。要通過維護公正、加強法治,努力消除各種差距,促使各利益群體進行相對平和的協商對話,不斷理順社會利益關係。積極尋求建立發展標準統一、發展機會均等的社會發展機制,為個體自由而全面地發展提供更為豐富的物質基礎,更好激發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潘維:在自私自利、一盤散沙的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必然缺乏公正。增強人們對公正的信心,就需要把群眾組織起來,動員廣大群眾積极參与自然社區的公共生活,當家做主,自己解決自己生活中五花八門的“小事”。
  公正作為社會成員對於社會是否合意的一種價值評判,它的內涵主要在於人民對生活的感受。如果大多數老百姓能在養小、送老這兩件事情上感到更輕鬆,他們就會認為這個社會越來越公正。
  劉黎:促進社會公正,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以及個人長期不懈的努力。
  政府應承擔主要責任。實現社會公正,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權利和利益的分配與調整,有時還會伴隨比較尖銳的鬥爭。
  社會應發揮協同作用。社會公正問題日益複雜化,制度設計往往難以面面俱到,這就要求社會積極介入,發揮協同作用。
  個人應培育公正之心,這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基礎。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作為一名基層法官,我們年均結案將近300件,按平均每個案件3個當事人,每個當事人有10個親戚朋友計算,一年至少可以將公正“運送”到近1萬名老百姓的心裡。老百姓正是通過一個個案件的公正審判,感受社會的公平正義,生髮出對法治的信仰。
  本期統籌:顧仲陽 黃福特
  版式設計:宋 嵩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原標題:公正,堪比陽光雨露(對話價值觀(7)·(公正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00acnp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