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濟南5月21日電 (楊曉衛)第三屆尼山論壇第二場明湖高端對話21日在濟南大明湖畔舉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中國基督教協會副會長闞保平牧師就“多元信仰與共同倫理之中國經驗”主題展開對話討論。
  學誠法師首先發言,他從儒釋道三家在兩千多年中國曆史中三教合流現象說起。他表示:“宗教教派之間的衝突也好乃至戰爭也好,並不是常態,而是異常。儒釋道的經驗為當今世界信仰、危機、價值取向以及各種思潮的對立提供了借鑒。”
  在學誠法師看來,佛教很多理論同儒家一樣,不僅有非排他性,而且體現了很多共同倫理。他說:“我覺得無論是哪一個宗教還是哪一種人類文明,本質的意義都是相通的,倫理道德對各個宗教來說都是必備的基本要素,我們過去的儒家一直說行善和行惡有對錯之分。從佛教來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假如不報、時機未到。”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認為,宗教之所以能在這個社會中起作用,不僅僅是它的信仰,更因為宗教重視道德倫理建設。不同宗教有不同的精神追求,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為人間賦予最大的愛。
  他舉例說明瞭中國儒釋道對構建中國倫理道德的貢獻。儒家以仁為核心;而道教第一個經典,就是講天下最大的事情中,忠孝誠信為大。他們共同來構建的以儒家為主,仁、義、禮、智、信的中國人基本倫理。“共同倫理的構成對後來佛教乃至其他文化宗教的進入,既有爭議也有融合,但這是非常重要的經驗。因為具體的事上不同,所以我們才會在中國文化包容精神的過程中,逐步融入成一個整體,來共同構建起中國人的基本倫理。”
  “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宗教都是教人做好事的。我相信這句話是對宗教道德作用的一種最淺顯、最深刻、最直白的解釋。”中國基督教協會副會長闞保平牧師開門見山從宗教本質說起共同倫理與宗教信仰的關係,“我想宗教的本質應該是它的道德作用。為什麼宗教都有這樣的共同本質,因為宗教建立在倫理基礎和共同的基礎之上。倫理需求是人類存在的基本需求之一,沒有了這個理論需求,恐怕也不會有宗教。”
  闞保平談到基督教中國化問題時表示,作為中國基督徒,就要認同這個社會,探索如何在中國社會中做一個好的基督徒,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普遍的理想。
  中國三大宗教領袖在對話中還就外來宗教的中國化問題和中國宗教與時俱進發展話題進行了交流。他們認為,宗教本身要因應時代的發展和個人的需要,為社會的和諧、人的和諧、內心的和諧、世界的和諧做出努力。(完)  (原標題:中國三大宗教領袖明湖論劍:共同倫理可超越信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c00acnp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